焦點新聞
離岸基礎工程中海洋軟土特性的多尺度分析
土-結構介面剪切特性機理分析
土-結構介面的相互作用存在於多種工程環境中,包括基坑開挖支護、土工合成材料加固邊坡、隧道錨索/杆支護以及地下管道等。它在工程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工程的安全、品質控制和工程設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該項研究包括一系列岩土力學試驗、多尺度微觀測試、三維離散元法模擬等方法,研究了 […]
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代表團參訪澳門大學
9月4日,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LECM)董事會主席區秉光率代表團參訪澳門大學,獲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校長熱情接待。出席參訪活動的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代表包括協調及顧問室副協調員梁鴻細,地工技術廳廳長沈強,屋宇結構廳廳長崔偉健,建築材料廳廳長鄧遠明,品質及規範廳廳長周曉宇,培訓及檔中心主任李錦堅。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攜手港澳高校共建港澳海洋研究中心
為推動區域海洋多學科交叉研究與協同創新,助推港澳進一步融入國家海洋科技發展戰略,支撐海洋高品質發展,共築海洋強國夢想,8月3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攜手香港科技大學,聯合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澳門大學就共建“港澳海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港澳中心”)在青島簽署《港澳海洋研究中 […]
澳大與政研室專家就海域規劃出謀獻策
澳門大學海洋大數據團隊在該校副校長(學術)倪明選帶領下,與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首席顧問米健及一眾專家舉行座談會,就海域規劃中涉及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發表建議。
會上,倪明選表示,由涵蓋科技、法律、社科和經濟各方面的科研人員組成的澳大海洋大數據團隊,正積極收集本澳不同海域動態的大數據,為澳門水域發展與管理出謀獻策。由於可利用的海洋資源非常有限,而海域規劃當中涉及防災和生態環境的兩大問題,怎樣為澳門近岸海洋的可持續 […]
智慧海洋研討會澳大舉行 探討大灣區水域發展合作
由澳門大學、澳門城市規劃學會主辦,廈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協辦的“智慧海洋研討會"今(10)日於澳大舉行,吸引來自內地、香港和澳門的海洋及水域研究專家學者聚首一堂,共同就澳門海域及大灣區水域的建設及發展的議題進行探討,為澳門水域生態、水問題研究及大灣區水安全問題、河口河岸問題研究出謀獻策。
會上,澳大副校長(學術)倪明選表示,作為澳門唯一具備完整的工程學系的綜合型大學,澳大對澳門海域的可持續發展責無旁貸, […]
活動預告
離岸基礎工程中海洋軟土特性的多尺度分析

土-結構介面剪切特性機理分析
土-結構介面的相互作用存在於多種工程環境中,包括基坑開挖支護、土工合成材料加固邊坡、隧道錨索/杆支護以及地下管道等。它在工程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工程的安全、品質控制和工程設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該項研究包括一系列岩土力學試驗、多尺度微觀測試、三維離散元法模擬等方法,研究了多種影響因素(粗糙度、密實度、顆粒形狀、骨架微結構及初始組構等)對土-結構介面剪切特性微觀影響機制,揭示了剪切過程中剪切帶的演變,提出了介面剪切厚度量化指標以及討論了配位數、組構各向異性與宏觀特性的相關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ACTA GEOTECH 2018, INT J NUMER ANAL METHODS GEOMECH 2018, INT J GEOMECH. 2019.
新型納米材料修復污染海洋軟土的工程特性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澳門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也得到了重視。與此同時,海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海洋污染源種類繁多,而且與陸源污染息息相關,眾多污染物聚集在近岸海洋沉積物中,這些都將導致海洋污染持續擴散,海洋自我淨化能力降低。納米零價鐵(nZVI)作為環境處理領域一種高效的納米材料,近十幾年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地下水處理、污染土壤治理、重度污染情況下的聯合固定化穩定化,這引起了工程師們對處理後土壤工程性質的關注。該項研究從岩土工程學科與材料科學結合,對納米零價鐵處理重金屬污染海洋軟土的修復效果進行深入的研究。發現,納米零價鐵應用於污染海相軟土治理中不僅有著優異的污染物穩定效能,而且能夠大幅增強土壤的力學性能,證明納米材料在複雜污染條件下的軟土修復技術具有良好的工程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ENG GEOL 2019, CAN GEOTECH J 2019, SCI TOTAL ENVIRON 2019.
海洋軟土蠕變模型選擇方法
由於軟土的蠕變特性導致的地面沉降持續發展,會導致城市防汛和抗洪能力下降,基礎設施與建構築物的破壞,嚴重的沉降會引起地下管線破裂、道路塌陷、建築物垮塌等。由於複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類型的土壤在荷載作用時的變形特徵通常表現出較大差異性。對於工程師或研究人員來說,在分析特定類型土壤的蠕變行為時,選擇合適的模型是一個困難的決定。該項研究提出了一個識別不同類型軟土最合理模型及其相關參數的客觀有效方法,並基於給定資料提供模型預測的不確定性評估。解決了岩土工程複雜模型及參數的選取問題,方法應用於香港地區海洋淤泥的長期變形預測以及深海樁基工程中。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COMPUT GEOTECH 2018, INT J NUMER ANAL METHODS GEOMECH 2018, OCEAN ENG 2018.
實驗室配備一系列先進的試驗設備,能夠對不同類型的土壤進行全面的工程特性的測試。設備包括有:高性能伺服器,多類型現場環境監測傳感器(Decagon),光纖光柵傳感系統(Micron Optics),全自動固結儀(VJ tech),自主設計土-結構介面剪切試驗儀(VJ tech),應力路徑-滲透全自動三軸儀(Geocomp),動三軸儀(CKC),雙室非飽和土三軸儀(VJ tech- DCTS)等。
相關文章:
- Chen, Y. Z., Zhou, W. H., Liu, F. M., & Yi, S. (2018).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nZVI)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ead-contaminated Clay.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IF=2.437), 56(10), 1395-1405.
- Chen, Y. Z., Zhou, W. H., Liu, F., Yi, S., & Geng, X. (2019). Microstructur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ead-contaminated clay with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nZVI) treatment. Engineering Geology (IF=3.909), 256, 84-92.
- Jing, X.Y., Zhou, W. H., Zhu, H. X., Yin, Z. Y., & Li, Y. (2018). Analysis of soil‐structural interface behavior using three‐dimensional DEM simu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IF=2.481), 42(2), 339-357.
- Tan, F., Zhou, W.H., & Yuen, K.V. (2018). Effect of loading duration on uncertainty in creep analysis of cl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IF=2.481), 42(11), 1235-1254.
- Zhou, W. H., Tan, F., & Yuen, K. V. (2018). Model updating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for creep behavior of soft soil.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IF=3.345), 100, 135-143.
- Zhou, W. H., Liu, F., Yi, S., Chen, Y. Z., Geng, X., & Zheng, C. (2019). Simultaneous stabilization of Pb and improvement of soil strength using nZVI.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IF=5.589), 651, 877-884.
- Zhu, H., Zhou, W.H., & Yin, Z.Y. (2018).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strain localization in 2D numerical interface tests. Acta Geotechnica (IF=3.247), 13(3), 557-573.
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代表團參訪澳門大學
9月4日,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LECM)董事會主席區秉光率代表團參訪澳門大學,獲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校長熱情接待。出席參訪活動的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代表包括協調及顧問室副協調員梁鴻細,地工技術廳廳長沈強,屋宇結構廳廳長崔偉健,建築材料廳廳長鄧遠明,品質及規範廳廳長周曉宇,培訓及檔中心主任李錦堅。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土木與環境系主任周萬歡陪同區秉光主席一行參觀了土木與環境系的岩土工程實驗室、水力實驗室、結構實驗室,聽取了關於澳門大學土木工程教學課程、實驗室建設以及新成立的區域海洋研究中心的規劃發展。隨後,代表團成員參觀了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瞭解實驗室的科研團隊及在智慧傳感與網路通信、城市大數據與智慧技術、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城市公共安全與災害防治的最新科研進展。
期後,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與區秉光主席一行進行了深入的會晤。宋永華校長向代表團介紹了澳門大學的學術發展與院系改革情況,尤其介紹了土木工程專業、區域海洋研究中心以及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定位和目標。區秉光主席介紹了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成立至今的歷史及發展,包括實驗室參與的澳門一系列大型交通、基礎設施、環境、海洋等工程建設項目,也回顧了實驗室與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建院之初達成的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方面的協議。雙方一致表示,澳門大學與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應進一步增進交流,開展深層次的合作,共同開展澳門土木工程監測及安全評估、海洋土木工程與海洋災害防治的研究,共同推動澳門相關領域的進步與發展。

宋永華校長與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代表團合影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攜手港澳高校共建港澳海洋研究中心
為推動區域海洋多學科交叉研究與協同創新,助推港澳進一步融入國家海洋科技發展戰略,支撐海洋高品質發展,共築海洋強國夢想,8月3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攜手香港科技大學,聯合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澳門大學就共建“港澳海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港澳中心”)在青島簽署《港澳海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框架協定》。
吳立新主任在致辭中指出,“港澳地區大學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特有的海洋科技創新資源、優秀的科技人才以及相關學科基礎。建設港澳中心,使其成為區域性海洋學科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開放平臺,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重要指示的切實實踐,是助推港澳進一步融入國家海洋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助推山東海洋強省建設、助推青島海洋攻勢和國際海洋名城的有力抓手,將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潘克厚談道:“港澳中心將彙聚香港和澳門的優勢海洋科技資源和海洋人才,以海洋與大氣科學、流體力學與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大資料為主要研究方向,更好地為港澳及內地的海洋科技和海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港澳中心的組織構架包括理事會、科學諮詢委員會、中心主任、分部主任及各研究單元,將以創新的體制機制,為港澳中心的高效協調運轉提供有力保障。”
港澳中心建成後,將圍繞區域海洋發展戰略,連結全球海洋變化,開展前瞻的多學科海洋創新研究,優先開展區域海洋和大氣動力學,區域海洋生態與環境過程,區域海洋和氣候模擬與預測、以及區域海洋大數據建設等幾方面的工作。港澳中心的成立,對於推進港澳與內地地區的海洋科技交流與全方位合作,實現海洋科技成果從理論走向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也將推動各方的海洋科研的多領域合作與跨學科融合,促使海洋科技的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理事長助理汲培文、澳門大學副校長葛偉、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汪揚、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韋永康、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荔、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党安濤、青島藍穀管理局常務副局長岳國峰、山東省台港澳辦港澳處副處長尚鵬、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常務理事金顯仕、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副主任劉保華以及來自各大學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理事單位、各部門代表出席簽字儀式。
新聞來源: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
http://www.qnlm.ac/page?a=14&b=1&c=646&p=detail

簽約儀式現場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吳立新致辭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潘克厚主持簽約儀式

與會人員合影
澳大與政研室專家就海域規劃出謀獻策
澳門大學海洋大數據團隊在該校副校長(學術)倪明選帶領下,與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首席顧問米健及一眾專家舉行座談會,就海域規劃中涉及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發表建議。
會上,倪明選表示,由涵蓋科技、法律、社科和經濟各方面的科研人員組成的澳大海洋大數據團隊,正積極收集本澳不同海域動態的大數據,為澳門水域發展與管理出謀獻策。由於可利用的海洋資源非常有限,而海域規劃當中涉及防災和生態環境的兩大問題,怎樣為澳門近岸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是一個值得社會大眾思考的課題。
米健表示,海域規劃是在客觀、準確和全面地掌握澳門海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科學分析和判斷澳門特區海域的實際條件及其利用發展的可能和方向,從而提出對澳門居民和社會負責、對澳門下一代負責、對歷史負責和對國家負責的規劃。海域規劃涉及到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需要按照上述原則,從澳門城市整體規劃統籌的角度出發,予以釐清和提出方案。
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吳天昊博士就海域規劃涉及的若干具體問題作了說明,與會專家教授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專業意見和建議。澳大專家認為,對指定區域的水動力及水環境要素的數據觀測和原型模擬、水動力變化及污染物擴散規律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持續加強智慧海域規劃的權威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與會專家還有: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張國華、張元元、楊若濛、張小丹、王鑫和研究助理老睿文,以及澳大協同創新研究所數據科學中心主任賈維嘉,科技學院副院長王百鍵,研究生院院長兼法學院教授莫世健,社會科學學院助理院長盛力,科技學院教授高冠鵬、陸萬海、黃志文、黎永傑、張平、郝天偉、郭善知,法學院教授稅兵,中華醫藥研究院教授李銘源和副校長(學術)特別助理楊晶。
新聞來源:傳訊部
https://www.um.edu.mo/zh-hant/news-centre/news-and-events/news-and-press-releases/detail/45042/

澳大與政研室專家就海域規劃提建議

合影
智慧海洋研討會澳大舉行 探討大灣區水域發展合作
由澳門大學、澳門城市規劃學會主辦,廈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協辦的“智慧海洋研討會"今(10)日於澳大舉行,吸引來自內地、香港和澳門的海洋及水域研究專家學者聚首一堂,共同就澳門海域及大灣區水域的建設及發展的議題進行探討,為澳門水域生態、水問題研究及大灣區水安全問題、河口河岸問題研究出謀獻策。
會上,澳大副校長(學術)倪明選表示,作為澳門唯一具備完整的工程學系的綜合型大學,澳大對澳門海域的可持續發展責無旁貸,目前已成立“澳大海洋大數據團隊",由涵蓋科技、法律、社科和經濟各方面的科研人員組成,以“創新海洋數據管理、服務地方建設發展”為目標,收集本澳海域的動態大數據,以配合國家“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城市群及國務院澳門水域發展管理的發展戰略。
廈門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民漢、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甘劍平、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會長崔世平、澳大科技學院助理教授陸萬海分別以“從富營養化和溶解氧看珠江口的海洋環境狀況"、“Sustainable Macau Water and its Linkage with Great Bay Ocean"(澳門水域的可持續發展及其與大灣區海域的連繋)、“澳門海域規劃之今昔"和“澳門填海造地與海域防洪"為題目進行主旨演講,探討近年大灣區水環境的綜合整治措施,珠江三角洲水流與泥沙、污染物在海床移動的情況,澳門水域水問題以及有關防洪水工模型等研究情况。
是次會議順利召開,標誌著本澳及大灣區的海域生態研究進入全新階段,將為優化空間佈局、海洋經濟建設、灣區可持續發展作好準備,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及國家綠色發展服務。
與會專家還有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代表楊若濛和張小丹,澳門城市規劃學會代表李燕、羅子盈、馮健詔,以及澳大協同創新研究所數據科學中心主任賈維嘉,科技學院副院長王百鍵,研究生院院長兼法學院教授莫世健,社會科學學院助理院長盛力,科技學院教授高冠鵬、楊志新、黎永傑、黃志文、張平,中華醫藥研究院教授李銘源和博士後研究生楊晶。
新聞來源:傳訊部
https://www.um.edu.mo/zh-hant/news-centre/news-and-events/news-and-press-releases/detail/44747/

過去活動
離岸基礎工程中海洋軟土特性的多尺度分析

土-結構介面剪切特性機理分析
土-結構介面的相互作用存在於多種工程環境中,包括基坑開挖支護、土工合成材料加固邊坡、隧道錨索/杆支護以及地下管道等。它在工程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工程的安全、品質控制和工程設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該項研究包括一系列岩土力學試驗、多尺度微觀測試、三維離散元法模擬等方法,研究了多種影響因素(粗糙度、密實度、顆粒形狀、骨架微結構及初始組構等)對土-結構介面剪切特性微觀影響機制,揭示了剪切過程中剪切帶的演變,提出了介面剪切厚度量化指標以及討論了配位數、組構各向異性與宏觀特性的相關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ACTA GEOTECH 2018, INT J NUMER ANAL METHODS GEOMECH 2018, INT J GEOMECH. 2019.
新型納米材料修復污染海洋軟土的工程特性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澳門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也得到了重視。與此同時,海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海洋污染源種類繁多,而且與陸源污染息息相關,眾多污染物聚集在近岸海洋沉積物中,這些都將導致海洋污染持續擴散,海洋自我淨化能力降低。納米零價鐵(nZVI)作為環境處理領域一種高效的納米材料,近十幾年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地下水處理、污染土壤治理、重度污染情況下的聯合固定化穩定化,這引起了工程師們對處理後土壤工程性質的關注。該項研究從岩土工程學科與材料科學結合,對納米零價鐵處理重金屬污染海洋軟土的修復效果進行深入的研究。發現,納米零價鐵應用於污染海相軟土治理中不僅有著優異的污染物穩定效能,而且能夠大幅增強土壤的力學性能,證明納米材料在複雜污染條件下的軟土修復技術具有良好的工程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ENG GEOL 2019, CAN GEOTECH J 2019, SCI TOTAL ENVIRON 2019.
海洋軟土蠕變模型選擇方法
由於軟土的蠕變特性導致的地面沉降持續發展,會導致城市防汛和抗洪能力下降,基礎設施與建構築物的破壞,嚴重的沉降會引起地下管線破裂、道路塌陷、建築物垮塌等。由於複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類型的土壤在荷載作用時的變形特徵通常表現出較大差異性。對於工程師或研究人員來說,在分析特定類型土壤的蠕變行為時,選擇合適的模型是一個困難的決定。該項研究提出了一個識別不同類型軟土最合理模型及其相關參數的客觀有效方法,並基於給定資料提供模型預測的不確定性評估。解決了岩土工程複雜模型及參數的選取問題,方法應用於香港地區海洋淤泥的長期變形預測以及深海樁基工程中。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COMPUT GEOTECH 2018, INT J NUMER ANAL METHODS GEOMECH 2018, OCEAN ENG 2018.
實驗室配備一系列先進的試驗設備,能夠對不同類型的土壤進行全面的工程特性的測試。設備包括有:高性能伺服器,多類型現場環境監測傳感器(Decagon),光纖光柵傳感系統(Micron Optics),全自動固結儀(VJ tech),自主設計土-結構介面剪切試驗儀(VJ tech),應力路徑-滲透全自動三軸儀(Geocomp),動三軸儀(CKC),雙室非飽和土三軸儀(VJ tech- DCTS)等。
相關文章:
- Chen, Y. Z., Zhou, W. H., Liu, F. M., & Yi, S. (2018).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nZVI)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ead-contaminated Clay.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IF=2.437), 56(10), 1395-1405.
- Chen, Y. Z., Zhou, W. H., Liu, F., Yi, S., & Geng, X. (2019). Microstructur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ead-contaminated clay with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nZVI) treatment. Engineering Geology (IF=3.909), 256, 84-92.
- Jing, X.Y., Zhou, W. H., Zhu, H. X., Yin, Z. Y., & Li, Y. (2018). Analysis of soil‐structural interface behavior using three‐dimensional DEM simu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IF=2.481), 42(2), 339-357.
- Tan, F., Zhou, W.H., & Yuen, K.V. (2018). Effect of loading duration on uncertainty in creep analysis of cl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IF=2.481), 42(11), 1235-1254.
- Zhou, W. H., Tan, F., & Yuen, K. V. (2018). Model updating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for creep behavior of soft soil.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IF=3.345), 100, 135-143.
- Zhou, W. H., Liu, F., Yi, S., Chen, Y. Z., Geng, X., & Zheng, C. (2019). Simultaneous stabilization of Pb and improvement of soil strength using nZVI.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IF=5.589), 651, 877-884.
- Zhu, H., Zhou, W.H., & Yin, Z.Y. (2018).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strain localization in 2D numerical interface tests. Acta Geotechnica (IF=3.247), 13(3), 557-573.
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代表團參訪澳門大學
9月4日,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LECM)董事會主席區秉光率代表團參訪澳門大學,獲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校長熱情接待。出席參訪活動的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代表包括協調及顧問室副協調員梁鴻細,地工技術廳廳長沈強,屋宇結構廳廳長崔偉健,建築材料廳廳長鄧遠明,品質及規範廳廳長周曉宇,培訓及檔中心主任李錦堅。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土木與環境系主任周萬歡陪同區秉光主席一行參觀了土木與環境系的岩土工程實驗室、水力實驗室、結構實驗室,聽取了關於澳門大學土木工程教學課程、實驗室建設以及新成立的區域海洋研究中心的規劃發展。隨後,代表團成員參觀了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瞭解實驗室的科研團隊及在智慧傳感與網路通信、城市大數據與智慧技術、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城市公共安全與災害防治的最新科研進展。
期後,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與區秉光主席一行進行了深入的會晤。宋永華校長向代表團介紹了澳門大學的學術發展與院系改革情況,尤其介紹了土木工程專業、區域海洋研究中心以及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定位和目標。區秉光主席介紹了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成立至今的歷史及發展,包括實驗室參與的澳門一系列大型交通、基礎設施、環境、海洋等工程建設項目,也回顧了實驗室與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建院之初達成的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方面的協議。雙方一致表示,澳門大學與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應進一步增進交流,開展深層次的合作,共同開展澳門土木工程監測及安全評估、海洋土木工程與海洋災害防治的研究,共同推動澳門相關領域的進步與發展。

宋永華校長與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代表團合影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攜手港澳高校共建港澳海洋研究中心
為推動區域海洋多學科交叉研究與協同創新,助推港澳進一步融入國家海洋科技發展戰略,支撐海洋高品質發展,共築海洋強國夢想,8月3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攜手香港科技大學,聯合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澳門大學就共建“港澳海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港澳中心”)在青島簽署《港澳海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框架協定》。
吳立新主任在致辭中指出,“港澳地區大學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特有的海洋科技創新資源、優秀的科技人才以及相關學科基礎。建設港澳中心,使其成為區域性海洋學科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開放平臺,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重要指示的切實實踐,是助推港澳進一步融入國家海洋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助推山東海洋強省建設、助推青島海洋攻勢和國際海洋名城的有力抓手,將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潘克厚談道:“港澳中心將彙聚香港和澳門的優勢海洋科技資源和海洋人才,以海洋與大氣科學、流體力學與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大資料為主要研究方向,更好地為港澳及內地的海洋科技和海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港澳中心的組織構架包括理事會、科學諮詢委員會、中心主任、分部主任及各研究單元,將以創新的體制機制,為港澳中心的高效協調運轉提供有力保障。”
港澳中心建成後,將圍繞區域海洋發展戰略,連結全球海洋變化,開展前瞻的多學科海洋創新研究,優先開展區域海洋和大氣動力學,區域海洋生態與環境過程,區域海洋和氣候模擬與預測、以及區域海洋大數據建設等幾方面的工作。港澳中心的成立,對於推進港澳與內地地區的海洋科技交流與全方位合作,實現海洋科技成果從理論走向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也將推動各方的海洋科研的多領域合作與跨學科融合,促使海洋科技的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理事長助理汲培文、澳門大學副校長葛偉、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汪揚、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韋永康、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荔、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党安濤、青島藍穀管理局常務副局長岳國峰、山東省台港澳辦港澳處副處長尚鵬、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常務理事金顯仕、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副主任劉保華以及來自各大學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理事單位、各部門代表出席簽字儀式。
新聞來源: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
http://www.qnlm.ac/page?a=14&b=1&c=646&p=detail

簽約儀式現場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吳立新致辭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潘克厚主持簽約儀式

與會人員合影
澳大與政研室專家就海域規劃出謀獻策
澳門大學海洋大數據團隊在該校副校長(學術)倪明選帶領下,與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首席顧問米健及一眾專家舉行座談會,就海域規劃中涉及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發表建議。
會上,倪明選表示,由涵蓋科技、法律、社科和經濟各方面的科研人員組成的澳大海洋大數據團隊,正積極收集本澳不同海域動態的大數據,為澳門水域發展與管理出謀獻策。由於可利用的海洋資源非常有限,而海域規劃當中涉及防災和生態環境的兩大問題,怎樣為澳門近岸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是一個值得社會大眾思考的課題。
米健表示,海域規劃是在客觀、準確和全面地掌握澳門海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科學分析和判斷澳門特區海域的實際條件及其利用發展的可能和方向,從而提出對澳門居民和社會負責、對澳門下一代負責、對歷史負責和對國家負責的規劃。海域規劃涉及到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需要按照上述原則,從澳門城市整體規劃統籌的角度出發,予以釐清和提出方案。
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吳天昊博士就海域規劃涉及的若干具體問題作了說明,與會專家教授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專業意見和建議。澳大專家認為,對指定區域的水動力及水環境要素的數據觀測和原型模擬、水動力變化及污染物擴散規律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持續加強智慧海域規劃的權威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與會專家還有: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張國華、張元元、楊若濛、張小丹、王鑫和研究助理老睿文,以及澳大協同創新研究所數據科學中心主任賈維嘉,科技學院副院長王百鍵,研究生院院長兼法學院教授莫世健,社會科學學院助理院長盛力,科技學院教授高冠鵬、陸萬海、黃志文、黎永傑、張平、郝天偉、郭善知,法學院教授稅兵,中華醫藥研究院教授李銘源和副校長(學術)特別助理楊晶。
新聞來源:傳訊部
https://www.um.edu.mo/zh-hant/news-centre/news-and-events/news-and-press-releases/detail/45042/

澳大與政研室專家就海域規劃提建議

合影
智慧海洋研討會澳大舉行 探討大灣區水域發展合作
由澳門大學、澳門城市規劃學會主辦,廈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協辦的“智慧海洋研討會"今(10)日於澳大舉行,吸引來自內地、香港和澳門的海洋及水域研究專家學者聚首一堂,共同就澳門海域及大灣區水域的建設及發展的議題進行探討,為澳門水域生態、水問題研究及大灣區水安全問題、河口河岸問題研究出謀獻策。
會上,澳大副校長(學術)倪明選表示,作為澳門唯一具備完整的工程學系的綜合型大學,澳大對澳門海域的可持續發展責無旁貸,目前已成立“澳大海洋大數據團隊",由涵蓋科技、法律、社科和經濟各方面的科研人員組成,以“創新海洋數據管理、服務地方建設發展”為目標,收集本澳海域的動態大數據,以配合國家“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城市群及國務院澳門水域發展管理的發展戰略。
廈門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民漢、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甘劍平、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會長崔世平、澳大科技學院助理教授陸萬海分別以“從富營養化和溶解氧看珠江口的海洋環境狀況"、“Sustainable Macau Water and its Linkage with Great Bay Ocean"(澳門水域的可持續發展及其與大灣區海域的連繋)、“澳門海域規劃之今昔"和“澳門填海造地與海域防洪"為題目進行主旨演講,探討近年大灣區水環境的綜合整治措施,珠江三角洲水流與泥沙、污染物在海床移動的情況,澳門水域水問題以及有關防洪水工模型等研究情况。
是次會議順利召開,標誌著本澳及大灣區的海域生態研究進入全新階段,將為優化空間佈局、海洋經濟建設、灣區可持續發展作好準備,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及國家綠色發展服務。
與會專家還有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代表楊若濛和張小丹,澳門城市規劃學會代表李燕、羅子盈、馮健詔,以及澳大協同創新研究所數據科學中心主任賈維嘉,科技學院副院長王百鍵,研究生院院長兼法學院教授莫世健,社會科學學院助理院長盛力,科技學院教授高冠鵬、楊志新、黎永傑、黃志文、張平,中華醫藥研究院教授李銘源和博士後研究生楊晶。
新聞來源:傳訊部
https://www.um.edu.mo/zh-hant/news-centre/news-and-events/news-and-press-releases/detail/44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