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專訪研究海洋營養物質學者 — 徐杰教授
徐杰教授是科技學院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副教授,同時也是區域海洋中心代主任。2007年於香港科技大學獲海洋環境科學博士學位。去年在澳大任教前,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擔任副主任及研究員。他的研究方向是海洋中的營養物質 (如氮元素、 […]
活動預告
專訪研究海洋營養物質學者 — 徐杰教授
徐杰教授是科技學院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副教授,同時也是區域海洋中心代主任。2007年於香港科技大學獲海洋環境科學博士學位。去年在澳大任教前,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擔任副主任及研究員。他的研究方向是海洋中的營養物質 (如氮元素、氧元素) 以及浮游生物,而這些營養物及浮游生物在海洋乃至全球生態上皆扮演關鍵的角色。
海洋中的營養物質作為食物鏈的底層,是食物製造者同時也是平衡全球氣候的重要元素,徐教授表示它令海洋中的藻類植物及浮游生物得以生長繁殖,而浮游生物又作為海洋裡小型生物的食物,大型生物又以小型生物為食,若沒有營養物質,全球的食物鏈都會崩塌。此外,營養物質的多寡決定了食物產量多少,同時也決定了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在平衡全球氣候上,依靠營養物質為生的藻類每年吸收全球的二氧化碳多達數十億噸,能有效緩解一大部分的碳排放。徐教授解釋說: 「種植樹木可能需時十年,甚至數十年,但海洋中的藻類生長迅速,有助吸收更多空氣中的碳排放量,平衡全球氣候,減緩全球暖化問題。」
談及為何選擇研究海洋,徐教授分享自己讀碩士時才首次踏足此領域,縱使海洋提供各種天然資源並有著影響氣候、緩解全球暖化、吸收碳排放的重要功能,但當時普遍對海洋的了解仍很陌生,因此徐教授才決心在此領域發掘更多。但研究上仍有不少挑戰,因為研究海洋需要出海採集樣本,疫情之下,考察次數驟減同時也較難一同參與內地船隻出海考察。為此,徐教授目前專注更多在本地沿海研究,他解釋說澳門人口密集,城市中的物質流動大,所排出的污水量也非常龐大,他希望透過控制污水中的物質,保持水質及海洋生態健康,為澳門環境保護及海洋資源管理作貢獻。
至於在澳大任教的原因,徐教授說: 「澳大國際化的環境為研究海洋提供更廣更闊的平台,更容易開展對外合作及招攬具潛力的博士生。另外,澳大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優秀學者,透過交流合作,可以創造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跨學科研究。」對於有志從事學術研究的學子,他認為獨立研究能力、寫作及報告成果的技巧對往後很有幫助,立志研究的學生可強化這些技能。未來,徐教授希望在澳大建立更多前沿研究、發表高質量的文章,更好地服務澳門社會,建立更好的海洋生態環境。
更多有關徐教授的研究及資訊: https://www.fst.um.edu.mo/people/xujiest/

徐杰教授
澳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首個聯培博士計劃現正招生
澳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早年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現正式展開2022/2023學年的博士生聯合培養計劃。計劃實行雙導師制度,基本學制為4年,學生第一年在澳門大學進行課程學習,後三年主要在海洋所進行科研實踐,學習期間由雙方導師共同指導;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學習要求並符合畢業和學位授予條件的學生將獲得澳門大學頒授的博士學位。
澳門大學是一所國際化綜合性公立大學,創立於1981年,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獨特優勢。實施國際化現代大學管理模式,八成教研人員來自世界各地,以英語授課為主,致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和世界擔當的人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世界排名中, 澳大排名201-250。科目排名中,工程學及計算機科 學位列世界101名及151名。工程學、計算機 科學、化學、材料科學等進入基本科學指標 資料庫(ESI)前1%之列。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內地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是國家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綜合海洋研究機構之一。自1950年成立以來,研究所與4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來自研究所的53名科學家代表中國在許多主要國際科學組織擔任不同職務。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中國海洋科研院所中唯一授予海洋科學A級博士學位的單位。1979年以來,研究所已招收學生1600餘人,在全國海洋研究機構中名列前茅。現有博士學位12個,碩士學位10個,專業工程碩士學位3個。研究所網站: http://www.qdio.cas.cn/
- 申請條件
- 物理海洋學領域或相關專業的碩士畢業生(應屆生和往屆生均可)
- 或擇優選拔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 或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推薦的應屆或往屆碩士畢業生
- 具有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良好的科研素養和巨大的科研潛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優先
- 學費
將按照澳門大學的當年博士學費規定繳納。2022-2023學年的學費為四年150,000澳門幣(折合人民幣約118,320元,具體以實際繳納時匯率為準),學費每學期需繳納18,750澳門幣。詳情:https://grs.um.edu.mo/wp-content/uploads/Tuition-Fees-for-Postgraduate-Programmes-AY-22-23-Eng.pdf
- 英語能力要求
倘申請人所獲學士/碩士學位之教學語言不是英語,申請人必須提交以下任何一種英語能力證明:
- 托福(TOEFL)書面考試 550 分/網上考試 80分或以上或,
- 雅思考試(IELTS) 總成績0 分或以上,且各單項成績不低於5.5分或,
- 個別學術單位亦可接受國家大學英語考試(CET)成績,詳情請瀏覽相關學術單位網站查詢。
*備註: 托福及雅思考試之成績於考試日起兩年內有效。(詳情)
- 計劃導師名單
https://grs.um.edu.mo/wp-content/uploads/IO_Potential-Supervisors-list_Joint-PhD-Programme_2223.pdf
- 報名 (截止29.07.2022)
申請人可經由澳門大學的網上報名系統(https://isw.um.edu.mo/naweb_grs/faces/index.jspx) 申請博士生聯合培養計劃。
過去活動
專訪研究海洋營養物質學者 — 徐杰教授
徐杰教授是科技學院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副教授,同時也是區域海洋中心代主任。2007年於香港科技大學獲海洋環境科學博士學位。去年在澳大任教前,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擔任副主任及研究員。他的研究方向是海洋中的營養物質 (如氮元素、氧元素) 以及浮游生物,而這些營養物及浮游生物在海洋乃至全球生態上皆扮演關鍵的角色。
海洋中的營養物質作為食物鏈的底層,是食物製造者同時也是平衡全球氣候的重要元素,徐教授表示它令海洋中的藻類植物及浮游生物得以生長繁殖,而浮游生物又作為海洋裡小型生物的食物,大型生物又以小型生物為食,若沒有營養物質,全球的食物鏈都會崩塌。此外,營養物質的多寡決定了食物產量多少,同時也決定了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在平衡全球氣候上,依靠營養物質為生的藻類每年吸收全球的二氧化碳多達數十億噸,能有效緩解一大部分的碳排放。徐教授解釋說: 「種植樹木可能需時十年,甚至數十年,但海洋中的藻類生長迅速,有助吸收更多空氣中的碳排放量,平衡全球氣候,減緩全球暖化問題。」
談及為何選擇研究海洋,徐教授分享自己讀碩士時才首次踏足此領域,縱使海洋提供各種天然資源並有著影響氣候、緩解全球暖化、吸收碳排放的重要功能,但當時普遍對海洋的了解仍很陌生,因此徐教授才決心在此領域發掘更多。但研究上仍有不少挑戰,因為研究海洋需要出海採集樣本,疫情之下,考察次數驟減同時也較難一同參與內地船隻出海考察。為此,徐教授目前專注更多在本地沿海研究,他解釋說澳門人口密集,城市中的物質流動大,所排出的污水量也非常龐大,他希望透過控制污水中的物質,保持水質及海洋生態健康,為澳門環境保護及海洋資源管理作貢獻。
至於在澳大任教的原因,徐教授說: 「澳大國際化的環境為研究海洋提供更廣更闊的平台,更容易開展對外合作及招攬具潛力的博士生。另外,澳大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優秀學者,透過交流合作,可以創造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跨學科研究。」對於有志從事學術研究的學子,他認為獨立研究能力、寫作及報告成果的技巧對往後很有幫助,立志研究的學生可強化這些技能。未來,徐教授希望在澳大建立更多前沿研究、發表高質量的文章,更好地服務澳門社會,建立更好的海洋生態環境。
更多有關徐教授的研究及資訊: https://www.fst.um.edu.mo/people/xujiest/

徐杰教授
澳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首個聯培博士計劃現正招生
澳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早年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現正式展開2022/2023學年的博士生聯合培養計劃。計劃實行雙導師制度,基本學制為4年,學生第一年在澳門大學進行課程學習,後三年主要在海洋所進行科研實踐,學習期間由雙方導師共同指導;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學習要求並符合畢業和學位授予條件的學生將獲得澳門大學頒授的博士學位。
澳門大學是一所國際化綜合性公立大學,創立於1981年,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獨特優勢。實施國際化現代大學管理模式,八成教研人員來自世界各地,以英語授課為主,致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和世界擔當的人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世界排名中, 澳大排名201-250。科目排名中,工程學及計算機科 學位列世界101名及151名。工程學、計算機 科學、化學、材料科學等進入基本科學指標 資料庫(ESI)前1%之列。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內地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是國家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綜合海洋研究機構之一。自1950年成立以來,研究所與4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來自研究所的53名科學家代表中國在許多主要國際科學組織擔任不同職務。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中國海洋科研院所中唯一授予海洋科學A級博士學位的單位。1979年以來,研究所已招收學生1600餘人,在全國海洋研究機構中名列前茅。現有博士學位12個,碩士學位10個,專業工程碩士學位3個。研究所網站: http://www.qdio.cas.cn/
- 申請條件
- 物理海洋學領域或相關專業的碩士畢業生(應屆生和往屆生均可)
- 或擇優選拔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 或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推薦的應屆或往屆碩士畢業生
- 具有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良好的科研素養和巨大的科研潛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優先
- 學費
將按照澳門大學的當年博士學費規定繳納。2022-2023學年的學費為四年150,000澳門幣(折合人民幣約118,320元,具體以實際繳納時匯率為準),學費每學期需繳納18,750澳門幣。詳情:https://grs.um.edu.mo/wp-content/uploads/Tuition-Fees-for-Postgraduate-Programmes-AY-22-23-Eng.pdf
- 英語能力要求
倘申請人所獲學士/碩士學位之教學語言不是英語,申請人必須提交以下任何一種英語能力證明:
- 托福(TOEFL)書面考試 550 分/網上考試 80分或以上或,
- 雅思考試(IELTS) 總成績0 分或以上,且各單項成績不低於5.5分或,
- 個別學術單位亦可接受國家大學英語考試(CET)成績,詳情請瀏覽相關學術單位網站查詢。
*備註: 托福及雅思考試之成績於考試日起兩年內有效。(詳情)
- 計劃導師名單
https://grs.um.edu.mo/wp-content/uploads/IO_Potential-Supervisors-list_Joint-PhD-Programme_2223.pdf
- 報名 (截止29.07.2022)
申請人可經由澳門大學的網上報名系統(https://isw.um.edu.mo/naweb_grs/faces/index.jspx) 申請博士生聯合培養計劃。